秋日的米脂县景色宜人
黄河在府谷甩出一道苍劲的“几字弯”。9月10日,站在“几字弯”生态观光台远眺,岸边绵延的绿意与滔滔黄河动静相宜,勾勒出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
府谷县西尧沟村村民苏鱼栓一如往常,早早来到三道沟煤矿西尧沟生态治理示范区工作。“这片果林规模不小,种有西梅、李子等水果。眼下,海红果熟了,我们正抓紧采摘。”他的话语里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这片果林坐落于示范区山体中部。置身其中,层层叠叠的梯田、覆盖山头的林木与不远处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
“都说黄河拐过‘几字弯’向西一甩,臂弯里就是西尧沟。10年前,这里还是府谷典型的采煤沉陷带,生态环境脆弱,是三道沟煤矿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三道沟煤矿矿长梁伟锋说。
2019年,三道沟煤矿启动生态农业示范园创建项目。“矿山顶部发展‘旱地种植+观光旅游’,中部打造‘瓜果蔬菜采摘+休闲度假’,底部进行‘特色林果种植+林下养殖’,四周构建‘林木防护+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梁伟锋介绍,这一模式既实现了采空塌陷区的有效治理,又为村民开辟了多元增收路径。
截至目前,三道沟煤矿累计治理采空塌陷区2.9万亩。其中,绿化造林2万余亩、种植高产农作物3600亩、特色水果400亩,还发展了林下养鸡、水池养鱼等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如今,昔日荒山变为万亩生态林,随着季节的更替成为黄河岸边亮眼的“坡面调色盘”。这片生态林每年可吸收8000吨至3.6万吨二氧化碳、释放5800吨至2.6万吨氧气,吸引了一些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在此栖息繁衍。
“过去,我们守着煤窟窿叹气,现在守着满园果子数票子。”苏鱼栓说,他和2018名村民一同搬进移民新村,住进保障性住房,告别了大山里交通不便、生活设施不足的日子。
因煤而兴的府谷,如何兼顾“山愈绿”与“煤愈精”?“目前,府谷多座煤矿已完成智能化改造,借助井下‘5G+数字’孪生技术,工人在地面调度室就能实现精准采煤,既提高了回采率,又降低了吨煤能耗。”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府谷分局二级主任科员贺小燕说。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产业链端。煤制乙二醇、可降解塑料、高纯度金属镁等下游生产线昼夜运转,推动府谷实现从“按吨卖煤”到“按克卖材料”。“公司生产的Mg99.95A级镁锭占全国产量的60%,Mg99.99级高纯镁占全国产量的40%。”府谷县泰达煤化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副总经理王卫峰说。据悉,新型煤化工产业链年产值已占府谷县规上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在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米脂县高西沟村演绎了另一个生态治理故事。
清晨,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站在山峁上,望着郁郁葱葱的山坡与成片的苹果树,讲述起村子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高西沟人扛起老镢头,‘向沟要粮、向坡要林’,首创了三分林、三分草、三分田的‘三三制’模式;1995年我任村党支部书记后,逐步将其发展为‘三二一’模式,即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2007年,我们借鉴洛川经验,开始尝试种苹果……”姜良彪的回忆里,满是三代人的坚守与付出。
这份努力换来了高西沟人的骄傲——“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过去种一亩玉米能挣300元,现在种一亩苹果能挣1万元左右。2024年,全村1000亩苹果总产值56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村集体收入70万元,黄土高原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姜良彪算起这笔账时,眼里满是自豪。
高西沟村的蜕变,是米脂县高质量生态发展的生动缩影。如今,“高原红”苹果直供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黄芩等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万亩,建成初加工厂26家;2024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72亿元……绿色产业带动2.6万人就业,米脂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府谷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到米脂的黄土坡变身富民田,黄河岸畔的一个个村庄,正以生态为笔、发展为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这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答卷,也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不断增添着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