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国省要闻
在塞北大漠,用滚烫青春铸就绿色丰碑——记“三秦楷模”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发布日期:2025-01-10 14:14:50 来源: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  作者 : 打印本文

“一把铁锹一支钢枪,军旗是我们心中的太阳,狂风挡不住进军的脚步,毛乌素是我们拼搏的战场;青春年华献给祖国,艰苦创业建设家乡,我们是英雄的女民兵,踏平沙海千重恶浪……”1月3日,嘹亮的歌声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以下简称“治沙连”)展览馆响起。






听到治沙连被命名为“三秦楷模”的喜讯后,该连第二任连长张列爱、第二至五任指导员席永翠等“老姐妹”重返连队回首往日峥嵘岁月。当看到展览馆墙上印制的《治沙连连歌》时,她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唱了起来,负责接待并讲解的现任第十五任连长高艺玲也满含深情一起高歌。


这歌声是一群身影的生动定格,也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更是一个时代的激荡回响。五十余载矢志不渝战黄沙,半个世纪持之以恒造绿洲。在塞北大漠深处,一代又一代的治沙连女民兵绽放最美芳华,用滚烫的青春铸就一座熠熠生辉的绿色丰碑。


听党召唤 进军荒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榆林县补浪河公社(今榆阳区补浪河乡)80%的土地被荒沙吞噬,尤其是一处叫“大水湾”的地方饱受风沙肆虐。为响应党中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1974年5月14日,补浪河公社成立了“长城姑娘治沙连”,即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这支治沙突击队,由各村和下乡插队来的姑娘组成,共有54人,平均年龄18岁。接过公社党委授予的一面红旗,首任连长童军就带领女民兵们向荒漠进军了。


当时年仅18岁的席永翠就是其中一员。她回忆道:“那时候的大水湾,都是看不到尽头的碱滩和沙丘,风沙从早刮到晚。没有住处,我们就用柳条和泥巴搭柳笆庵,工具也是家里带来的架子车、独轮车和铁锹,每天干活十几个小时,吃的却是高粱加青稞面馍。就算条件这么艰苦,我们也没有半句怨言,一心就想多种树把这个黄沙治住。”





“刨沙救树苗”的场景尤其让席永翠难忘。一天夜里,一场“老黄风”把长到寸把高的杨树苗全部埋在了近半尺深的沙里。面对惨状,姑娘们禁不住失声痛哭,之后用双手一把一把刨起了黄沙,再把树苗一棵一棵扶正。其间,沙子磨破了手指,枝条戳烂了手掌,但没有一人喊疼,大家连续奋战六天六夜,移走了2000多方黄沙,最终救活了树苗。正是这场遭遇,进一步激发了席永翠治沙的斗志与决心。她在治沙连整整干了8年,是首批女民兵里干的时间最长的。


为了早日锁住“沙龙”,治沙连成立后的10年中,姑娘们经常超强度劳动,借着月光搞夜战,有的女民兵因体力透支晕倒在劳动现场,有的连续五六年没有回家过春节。她们以惊人的毅力,硬是靠人拉肩扛推平一座座沙丘、植起一株株树苗,为后人接续治沙造林打下坚实基础。


赓续奋斗 接力植绿


在治沙连展览馆内,有一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张列爱和三个女儿的合影。她们母女4人因都曾在治沙连干过,而被讲解员经常向参观者讲述。


1978年10月,在治沙连干了4年多的张列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连队,之后又自己承包了近千亩沙丘继续治沙造林。1991年,听说治沙连要开始新的战斗,她带头把大女儿送入连队,后来又将二女儿、三女儿也陆续送来。时至今日,69岁的张列爱依然坚定地说:“只要治沙连需要,我随时都可以回来发挥余热,愿把治沙造林事业一代一代干下去。”





像张列爱一样,后来将自己的女儿、侄女、孙女、外孙女等家人也送入治沙连赓续奋斗、奉献青春的女民兵不在少数。而第九、第十三任连长边振玲更是两次走进连队,成为唯一一名任职两任的连长。她是1992年来到治沙连,两年后被特招入伍,去兰州某空军服役,退役后又重返连队干了10年。


50多年来,治沙连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换茬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先后共有485名女民兵前赴后继、不懈努力,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开辟出1.4万多亩的“沙漠绿洲”。毛乌素沙地榆林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建成,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6%,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也为世界荒漠化治理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守护成果 传承精神


随着治沙理念、技术的发展,走可持续科学治沙之路成为治沙连的目标之一。连队先后派人到宁夏学习治沙新技术,选送女民兵到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培训。2010年7月,连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管理学院结对成立科技治沙就业实习基地,学院首批8名女大学生加入连队,拉开了连队由传统治沙向科技治沙转变的序幕。


2023年3月,治沙连迎来了新民兵入队及全连全建制重建,54名新一代女民兵来到了这里。曾是补浪河乡政府宣传专干的高艺玲接任第十五任连长。治沙连常驻连队6人,常驻人员主要负责连队日常工作和治沙连展览馆讲解。其余女民兵分散在补浪河乡一些单位和村组各自生产生活,在连队开展治沙护绿工作和民兵训练时,迅速集合完成相关任务。




“在沙漠种树很难一劳永逸,有的是因为风大,树苗刚栽上,根还没扎好,就被大风连根拔起;有的是土壤问题,部分盐碱地块种下的树当时成活了,但墒情稍有变化,一些树苗又死了,所以守护绿化成果是我们新一代女民兵的重要使命。”高艺玲说。


通过植树造林、园林管护、防火宣传、封山禁牧宣传等工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治沙连的绿色保护环境当中;学习好新时代的治沙精神,讲好治沙的故事,让治沙精神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沿着先辈留下的坚实印迹,新一代女民兵们全力扛起治沙连的这面旗帜。




如今的治沙连基地已成为集红色教育、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以及农、林、牧业、治沙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观光旅游基地,每年有超过1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连队也先后荣获新长征突击队、绿化祖国突击队、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全国民兵工作先进单位、治沙英雄女民兵连等24项省(军)级以上表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